哲學家農夫|賴青松
希臘時代有哲學家皇帝,網路時代需要哲學家農夫。
賴青松,一位留日的法學碩士,用沾著泥土的手指敲鍵盤,他在靈魂的最深處拓荒,實現你我心中的那畝田。
一九七零年生的賴青松是現在所謂U-Turn族的代表,從小走社會標榜的價值路線,卻在即將面對中年時,厭倦城市,想擁有田園夢,回歸阿公那一代對土地的疼惜,陪著下一代,找回心中的夢田。
深具環保意識的賴青松,決定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一個人照顧五甲大的地,種植出無汙染香甜的稻米,也將日本共同購買經驗帶回台灣,成立穀東俱樂部,只要出資,大家就成為這片稻田的穀東,委託賴青松種植,就能天天吃到自己種的,最自然的稻米。
為了和青松約定訪談的時間,和他用email往返,他在署名之後的日期寫的是:「立冬後第十日持續䨙雨的冷涼初冬」,收到這樣的電子郵件,讓人覺得即使在電腦的虛擬世界,只要人還能赤腳踩在泥土地裡,即使透過電腦,也能和四季節氣有了連接,感覺到指尖的溫度。用二十四節氣取代二進位的電腦數位日期,在電腦前似乎也少了束縛,心靈開闊了起來。
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青松拍的廣告,為了種有機米,毅然回鄉種田的「法學碩士」的形象漸漸深入人心,然而,當我們靠著GPS定位按圖索驥來到青松家門口,就看到一臉純樸自然的青松,完全融合在大地中,高學歷的光環反而更加謙和,農夫與世無爭的虛心,才能容納天地。
將自然還諸天地「現代女媧」|阿寶
阿寶本名李寶蓮,1965年生於宜蘭,東吳中文系畢業,曾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她的書《女農討山誌》被譽為台灣版的《湖濱散記》,她以「愚公還山」的精神,有如現代女媧,以一己之力復育山林。
1994年起自由旅行、寫生,以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也曾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單車環遊寫生十個月。1999年,將對山林土地的關懷付諸實行,正式成為梨山女農,蓋了個小竹屋,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曾經在故宮看到書法家董陽孜寫蘇軾的文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時就覺得東坡的這番境界,用來形容阿寶,再適合不過了。說起阿寶這位奇女子,任何人聽了她的故事,總會感到不可思議,將她生命中每一階段的故事擷取出來,都是一段段時而令人稱羨、時而令人嘆服的當代傳奇。
書寫台灣版的湖濱散記
然而,將生活的欲求降到最低,卻不是凡人做得到的。她可以不看電視,過著沒有電的耕讀生活,以燒柴的方式燒熱水,白天辛勤農作,夜晚點油燈照明,在自己搭建的竹屋中閱讀農業專書,包括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讀畢《女農討山誌》都不禁譽之為台灣版的《湖濱散記》,因為阿寶跟這位十八世紀的美國哲人梭羅一樣都是理想主義的精神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