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話山道水

話山道水

分享到

左手拿鍋鏟、右手拿雕刻刀的「鳥人」|何華仁

何華仁被稱為藝術界的稀有品種,開創了以鳥類為主題的自然生態畫法,並成為台灣第一位用木刻版畫來說故事的畫家,近幾年由於自然和藝術的呼喚,從台北搬到宜蘭來定居,專心創作、觀察自然,從一位「鳥人」的眼中,我們看到一個無比開闊的世界。

愛鳥成痴的何華仁最喜歡貓頭鷹,一打開電腦螢幕,就可以看到他最近觀察貓頭鷹的成果。一開始他還沒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基因密碼」,後來是朋友點出來:「何華仁為什麼那麼喜歡鳥,因為他就像一隻貓頭鷹,他常常坐在那邊不講話,靜靜的觀察,這個行為跟貓頭鷹好像,他上輩子一定是貓頭鷹,才會那麼喜歡鳥。」何華仁笑著說,自己現在本性露出來,他最喜歡就是貓頭鷹,因為那是他的同族,是一種前世今生的因緣。

從小貓頭鷹由地面向上爬跳的過程,開展出一個越來越高闊的成長故事。這位劉克襄筆下的「鳥畫家」,現在是「職業鳥人」,他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幫賞鳥的朋友實地踏察鳥的路徑,找出最佳的賞鳥地點;同時,他也用雕刻刀為我們帶路,一窺台灣鳥類生態的奧祕。



在沙地上種出一片森林加留沙埔楊文獻

楊文獻把農場命名為「加留沙埔農場」,因為在蘭陽溪出海口,沿著濱海公路這塊狹長形的土地,以前就叫「加留沙埔」,意思是多留一點沙埔地給原住民、葛瑪蘭人,因為肥沃的良地都被漢人沾走了。

我想楊文獻命名的用意,一方面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當年因為漢人的屯墾區進逼,迫使葛瑪蘭人逐漸失去其賴以維生的土地,甚至放棄原本採集、漁獵和種植小米、陸稻的環境,不斷遷徒;另一方面,「加留沙埔」似乎也象徵了文獻自己如同葛瑪蘭人般的境遇,在離海這麼近的貧瘠沙地,既難保水又面臨嚴峻的東北季風,努力地實踐對環境、土地的理念,用心栽植出幾百種作物的食物森林。

楊文獻是台灣第一屆樸門認證課程PDC學員,生物多樣性是他努力貫徹的目標。文獻說,像河海交會的潮間帶,生物是最多的因為它們能同時適應河海兩種系統;又比如森林,從平地進入森林的轉折地帶,那也是所有植物最豐富最多樣的地方,因為它立體化,反而愈高的地方愈純林,林相愈單一。